始终相信居民有参与的能力和意愿,是福海街道提升社区组织力的理念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,传统邻里关系发生改变。城市社区邻里间情感联结减弱,与日俱增的是对社区服务的要求。
(资料图)
对此,昆明市西山区福海街道办事处着力于以问题为导向,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主题,以服务群众、做好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,注重提升社区组织力,积极探索构建“四网”服务共同体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、社会治理、志愿服务、共筑共建作用,为推动昆明市平安文明美丽社区建设树立典范。
福海街道“邻里互助小组”志愿服务现场
其中,黄汝珍正是“四网”服务共同体“绿色网格志愿服务”的一个典型代表。作为福海街道红星社区的一位居民,她自发组织“邻里互助小组”,打破了城市商品房垒起的连接障碍,编织起了新型社区网络。
公益服务成果展现场 图中为黄汝珍
几捆毛线织起的爱心网
2016年,黄汝珍从老家楚雄双柏来到昆明,随子女入住于红星社区。一开始,她只是看小区里的孩子惹人喜爱,便用自己打毛线的手艺给他们织了几件衣服。后来,看见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,她也会主动上前帮忙买菜、打电话、资助点小钱……几捆毛线、几件举手之劳,黄汝珍的爱心就这样撒播出去,多个组织前来邀请她担任志愿者。
不久后,红星社区开始筹划组织老年大学。社区党委书记吕亚海找到了她:“黄老师,你回来关爱我们小区吧。”黄汝珍便在社区的老年大学里组织起一个免费太极班,开启了自己的爱心公益“事业”。
太极班的成员由最初的八九人慢慢增加到四五十人。锻炼之余,班里的一部分成员了解到了黄汝珍的爱心事业,纷纷加入队伍,跟着她帮助街坊邻居。
2019年,福海街道积极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,开展新时代文明社区实践站,作为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的主抓手。在政府、街道、社区等的各级支持下,黄汝珍的邻里互助组渐显雏形,爱心公益“事业”逐渐步入组织化阶段。
如今,邻里互助组已有四十多位志愿者,年龄大的高达76岁。一开始,大家对于这种上门帮助怀有戒备之心,志愿者们常被冷眼以待。但黄汝珍始终相信真心的力量,“我们用真心去打动别人,他们看我走在正道上,自然就理解了。”曾经说风凉话的一些居民,如今都已加入这支队伍,积极配合黄汝珍开展活动。
对于身边人的需求,黄汝珍时刻记在心上,但从不惦记他人的回报。无论大事小事,黄汝珍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。她曾连续七天照顾一位生病的老人,最后只收取四根香蕉作为报答……讲起这些,黄汝珍只觉得“好玩”。
红星社区志愿服务团队
四十多年的公益无怨无悔
如今,快六十岁的黄汝珍,已经做了四十多年的志愿服务。早在十七岁时,她就加入家乡的义工组织,经常探访敬老院、养老院等需要帮助的地方。
无论家里摆着多少事没做完,黄汝珍随时开启接收求助信号的“雷达”,主动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,送一条毛巾、煮两个鸡蛋、喂点稀饭……
长期以来,黄汝珍还资助山里的贫困孩子上学,逢年过节也不忘到敬老院看望老人,因此,她多次透支了自己的生活费。但经济上的短缺丝毫没有浇灭她乐于助人的热情。“哪怕困难了,我就是炒一碗醋辣子,就着饭吃也行。”
来到昆明后,对于黄汝珍的公益行为,家里人不仅十分支持,女儿、女婿都已加入了邻里互助组。五岁的小孙女看见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,都会主动帮助推轮椅。
曾经接受过帮助的那群孩子,如今都已走出大山,在全国各个大城市安家落户。“大学毕业后,那群孩子都会来昆明看我,领着我出去划船照相。平日里也时刻惦记着,经常寄来各地特产。”说到这些孩子,黄汝珍脸上难掩幸福。
黄汝珍表示,四十多年的志愿服务让自己内心充实,同时收获了很多的温暖,她将在公益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,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。
昆明西山发布
来源:云南网
编辑:杨紫鹃
编审:康碧姝 李成志
标签: